提到口腔癌,許多人會聯想到嚼檳榔或抽菸酗酒等不良習慣,然而根據最新的醫學統計資料顯示,口腔癌的病患中,女性占比正逐年上升,這其中有許多不抽菸、不嚼檳榔、不酗酒的患者,卻仍然罹患口腔癌,這類「非典型」口腔癌患者,是許醫師要說明的重點,希望能讓大家注意到口腔癌的非典型風險,提高自我警覺!
提到口腔癌,許多人會聯想到嚼檳榔或抽菸酗酒等不良習慣,然而根據最新的醫學統計資料顯示,口腔癌的病患中,女性占比正逐年上升,這其中有許多不抽菸、不嚼檳榔、不酗酒的患者,卻仍然罹患口腔癌,這類「非典型」口腔癌患者,是許醫師要說明的重點,希望能讓大家注意到口腔癌的非典型風險,提高自我警覺!
舌癌就是口腔癌,而口腔癌歸類在頭頸癌的一種,許醫師之前的文章有針對頭頸癌做過說明,大家可參考相關文章 「頭頸癌」初步症狀常被誤以為感冒!晚期確診復發率和死亡率極高 許多人因為對舌癌的了解有限,很容易把舌癌症狀和其他口腔潰瘍搞混,也對於可能需要切除舌頭組織感到恐慌,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大家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方文琳近日罹患食道癌的消息引發了廣泛的關注,食道癌是一種影響食道的惡性腫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食道癌與頭頸癌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聯,這兩種癌症可能同時或相繼發生!以下許醫師將分享食道癌與頭頸癌的關聯。
智齒不拔會怎樣嗎?許醫師先跟大家分享一件在台北慈濟醫院遇過的真實故事,當時年約18歲的少年因為下顎劇烈疼痛而不得不拔除智齒,但在術後幾個月發炎疼痛的情況仍未好轉,回診檢查時才發現他罹患了口腔癌!因此今天文章主要想探討兩個主題,第一,為何醫師都會強烈建議拔除智齒?不拔智齒的風險有哪些?第二,智齒和口腔癌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鼻咽癌診斷方式
鼻咽癌是一種複雜的上呼吸道癌症,僅用肉眼或觸診是無法診斷鼻咽癌的,第一種方式可藉由鼻後鏡進入鼻咽部位檢查,但有時候隨著癌細胞的轉移,切片未必找得到腫瘤,此時就可能要以內視鏡做更直接的檢查;而在鼻後鏡或內視鏡觸及範圍以外的部分,就得有賴於醫學影像的幫忙,像是電腦斷層掃瞄(computer tomography)或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這對於容易癌轉移的鼻咽癌診斷是不可或缺的,針對如頸部淋巴結、肺部、肝臟、脊椎與骨骼系統等部位,精準辨別腫瘤的大小、位置、範圍。
鼻咽癌的症狀通常在早期並不明顯,即使感覺不舒服,狀況也跟一般鼻炎、鼻竇炎類似,容易會被判斷為上呼吸道疾病。如果拖延病情,鼻咽癌癌細胞持續脹大,就會入侵喉嚨、腦部、骨骼等區域;另外也有可能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像是頸部的淋巴結、甚至到肺部及肝部!
鼻咽癌,屬於頭頸癌的一種,多發生於鼻咽內黏膜組織,多好發於40-50歲左右的青壯年男性身上,但幾年前韓國男星金宇彬在28歲、事業正好的時候,確診鼻咽癌,讓鼻咽癌再次成為令人關注的議題。許醫師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鼻咽癌的成因。
口腔癌患者在近幾年終於多了一個治療方式的選項,就是「免疫療法」,它高度引人矚目的主因是,它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不但副作用可能比放射性治療或化學治療還少,也有機會幫助患者避開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所造成的臉部外觀的改變或缺損。
口腔癌屬於頭頸癌的一種,國際頭頸部腫瘤聯盟將每年的7月27日訂為「世界抗頭頸癌日」,希望能提升大家對口腔癌防治的意識。口腔癌的前兆容易被許多人忽視,一旦延誤治療、口腔癌拖到第三期、第四期才確診治療,治癒的機會大概只剩一半,或甚至低於30%;但如果我們能在口腔癌第一、第二 期就接受適當治療,五年內的存活率可高達70%、甚至80 % 以上!因此,如果能充分了解口腔癌的前兆、隨時自我覺察、及早採取治療行動是非常重要的。
口腔癌不是只有嚼檳榔的人才會得!衛福部2021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超過8000人罹患口腔癌、高達3000人死於口腔癌,口腔癌發生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引發口腔癌的關鍵因素,是「口腔黏膜長期受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所以任何對口腔黏膜造成刺激傷害的行為都可能引發口腔癌,所以嚼食檳榔只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喔!
根據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的數據,頭頸癌第一、二期確診,經過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等治療,五年存活率其實可高達60-90%,但如果病情已到了第四期才確診,存活率就驟降到只剩下30-40%!也有研究顯示晚期確診的頭頸癌病患,復發率也相當高。
頭頸癌是指發生於鼻腔、口腔、喉嚨、咽部、頸部等頭頸部位的惡性腫瘤,由於頭頸部位是人體呼吸、消化、聽覺、嗅覺等重要器官的聚集區域,因此頭頸癌會對病患的身體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果你對頭頸癌還不是很了解,許醫師先從屬於頭頸部的相關構造開始說明: